
詹天佑参加过中法海战吗?
2008年4月,加拿大《星岛日报》北美中文版连续12期刊载有关容闳与留美幼童专题。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一百多年前中国幼童的这段艰难而又曲折的历史,是了解容闳与留美幼童不可多得的史料,然而其中两处关于当年幼童在中法战争的叙述却让笔者生疑——詹天佑到底是否参加过中法海战?
笔者的质疑
其中第三篇和第七篇关于当年幼童在中法战争的叙述。
第三篇《京张线提前两年完工 省35万两白银》中如是说:
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炮火指挥“扬武”号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西林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二毫不惧色,而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第七篇《幼童从戎 菁英参与对法日海战》中则是这样叙述的:
海战开始仅27秒,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就被击中右舷尾沉没。除容尚谦和吴其藻落水逃生,留美幼童黄季良、薛有福、杨兆楠阵亡。
如上可见,第三章认为詹天佑参加了中法海战,并且引用上海英商创办的《字西林报》的报道佐证。而第七章则准确的说出了“扬武”船上的五个幼童名单,其中没有詹天佑。那么,笔者心生疑问:詹天佑到底有没有参加过中法海战?
历史的证据
关于这点历史,笔者查到如下几个相关材料:
台北交通界著名专家凌鸿勋在《詹天佑年谱中》写道:
[1]先生时在扬武舰,与留美回过同学黄季良、吴其藻等专司燃炮,还攻敌船。嗣扬武舰,被孤拔坐舰袭击着火,先生仍继续发泡。继而火势益烈,管带下令学生速离船,先生方跃下水。其时先生最镇定,有胆勇,船临危时尚救活多人.
詹天佑长婿王金职在《詹天佑生平传略》中简略记叙:
[2]未久中法开战,法国舰队攻击船厂造成混乱,正当此时,两广总督调詹氏去广东修筑工事。
当时在扬武船上并同为留美幼童的容尚谦在《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中》提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转到广州黄浦水师学堂教书。
据《光绪十年詹天佑立族谱》记载:
[4]光绪十年正月,蒙钦命船政大臣何升授船政局水师学堂教习。
詹天佑嫡孙詹同济在《詹天佑生平志》中叙述说:
[5]在8月23日(七月初三)马江海战突然发生那天,詹天佑正在福州船政学堂的后学堂(水师学堂)给学生上课。他没有能像他的几位留美同学那样在水师舰艇上与敌人作战。但他所在的福州船政学堂就在马江岸边,在舰艇炮火的射程范围之内。他在这里目睹了法国侵略者的狡诈、凶恶与骄横,目睹了清政府官吏的腐败无能,目睹了悲壮的马江海战与福建水师舰船的惨重损失以及许多爱国官兵、包括他的留美同学邝咏钟、薛有福、黄季良、杨兆楠等的悲壮殉国……他的心中翻腾着悲愤之火。法舰队逞威肆虐,在炮火击烧毁福州船政据造船厂与福州船政学堂的校舍时,詹天佑的住室物品也也全部化为灰烬,甚至他爱1881年12月(光绪七年十一月)获得的由福州大学船政大臣颁给他的“物品军功状”也散失了。在这样极端艰险的情况下,詹天佑不顾自己,不怕危险,来到战火燃烧、但与纷飞的马江岸边,看到中国被击毁的各舰船樯断桅折,累累沿江而下,溺水官兵乍浮乍沉,遂与当地许多精于水技的乡民一道,奋勇跳入马江中,救援溺水官兵。他在江水中度过了整整一天。詹天佑晚年曾多次向自己的子女讲述当年他在极为艰险的形势下,在马江中泅水救人,在江水中度过一整天的故事.
詹同济先生根据家藏的《光绪十年詹天佑立族谱》中语言和他在《詹天佑生平志》中的叙述,否定了詹天佑参加中法海战的可能性,并由此认为上海《字西林报》的报道是失实的。最后认同有关研究者,根据詹(Jeme)和容(Jung)的英文拼法的字头相同,来推测《字西林报》的报道,很可能把参加马尾海战落水生还的容闳误作为詹天佑了。
[6]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詹同济先生和家族的材料对研究这个事弥足珍贵,是揭开问题真相的关键材料,但这些并不能否认《字西林报》的报道,其实,如上所有材料大体上也是符合实际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詹天佑参加中法海战的情况太复杂了,具体来说:
第一,根据詹天佑家藏的《光绪十年詹天佑立族谱》中语言和容尚谦在《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中》中透露的信息来看,詹天佑在海战期间已经不是扬武舰上的战斗人员了,而在附近任教习,没有远离战争地点。
第二,根据加拿大《星岛日报》连续报道的第三篇文章《京张线提前两年完工 省35万两白银》看,担任教习的詹天佑面对法军舰的行动,有所警惕,并提前告诫他曾经工作过的,也是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上的人。即,詹天佑不在其位,但面对危机,仍谋其政、忧其事、尽其力。
第三,根据詹同济在《詹天佑生平志》中的叙述和加拿大《星岛日报》连续报道的第七篇文章《幼童从戎 菁英参与对法日海战》来看,战争爆发时,詹天佑没有在“扬武”号上,不是船上的五个留美学生中的一个。
第四,根据詹同济在《詹天佑生平志》中的叙述和上海《字西林报》的报道来看,战争爆发后,不在舰上的詹天佑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战争及战后的后勤——拯救溺水官兵。由于上海《字西林报》不大可能在战前夕取得战舰上的具体人物信息,只能从战争爆发后的一些景象来看,詹天佑又在是战争和战后的后勤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而詹天佑又曾在“扬武”船上工作。这样,给人一种参加战争特别勇敢的印象。《字西林报》说詹天佑当时的表现很勇敢是事实,只是误认为其为兵船上五个留美幼童之一则是不符合实际的。
由上四点可以看出,詹天佑虽然已经不是“扬武”舰上的战斗人员了,但战争之前仍关心战事,及时告诫参战人员警惕对方;战争爆发后又冒着生命危险积极进行救援活动,其勇气和胆略已经超过了那些消极抵抗的战斗人员。
如果仅以战争爆发时刻是否在船上为标准,詹天佑不能说参加了海战。但中法海战太特殊了,由于张佩伦等坚持不开炮的消极态度,直到爆发之时,福建水师大部分兵舰尚未起锚,大部分官兵在战争开始时刻就被炸入水中,几乎没有常规的战斗便全军覆灭了。中法海战的实质内容应该在于战前的警惕和战争中、后的救援溺水官兵,而这些,詹天佑的贡献可能是最大的。
所以,笔者认为,詹天佑虽然不是“扬武”舰上的五个学生之一,但仍忧其事、尽其力,做实际的贡献,当属中法海战的参与者。
[1] 凌鸿勋:《我怎样写(詹天佑年谱)》,刊凌鸿勋、高宗鲁:《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
[2]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传略》(英文),刊凌鸿勋、高宗鲁:《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
[3]容尚谦:《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中》,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
[4] 《光绪十年詹天佑立族谱》,詹天佑家藏。
[5] 詹同济:《詹天佑生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6页。
[6] 詹同济:《詹天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马幼垣在《詹天佑曾否参加甲申中法海军马江战役问题评议》中,否定了家族传闻的可信性,也否定了《字西林报》的报道,为笔者所不敢苟同,故文中未提及)